木令耆:英國作家中的意大利風情

《意大利的黃昏》作者勞倫斯是極富爭議的英國作家。
(資料圖片)

英國作家勞倫斯寫到:「我感到一個絕對的需求—那便是極其欲望行走別處,是什麼樣的行走呢?朝哪一個方向行走?這裏有雙重必要,必須行走離去,也必須朝某一方向走去。」勞倫斯去的地方是意大利,如同其他幾位英國作家一樣,意大利的風情常常出現在他們的寫作內。最顯著的幾位,還有亨利詹姆斯和福斯特等。

詹姆斯和《鴿之翼》

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出生於美國紐約,就學於哈佛大學。成人時代卻生活在英國和歐洲,1915年入英國籍,1916年英王喬治五世賜予他勳位,1976年在倫敦西敏寺教堂內「詩人角」(Poets' Corner)中設立紀念他的墓碑。

小說《鴿之翼》封面,1902年出版。
(資料圖片)
他小說的許多背景發生於意大利,《鴿之翼》(The Wings of the Dove)是他典型的一部道德故事。主角是一位英國上層社會的K女士,她的情夫是一位既英俊又富有理想的作家,惟一遺憾是他貧窮,又無繼承的家產。當他們在意大利威尼斯水城居住時,與一位有百萬富產的美國女士結成遊玩伴侶。K女士故意讓她的情夫與美國女士接近,因為她發覺這美國女士有不治之症,已走向死亡,如果情夫與美國女士結婚便能繼承她的遺產。可當美國女士將遺產給她的情夫時,這位情夫心有餘疚,拒絕繼承這一筆遺產。K女士由此與情夫絕裂,這位情夫也決定留居威尼斯水城,繼續過他的貧苦寫作生涯。

詹姆斯另一部我特別欣賞的小說《金碗》(The Golden Bowl),描寫一位美國富家小姐與一位意大利貴族的婚姻。在當時,許多美國富家小姐尋找歐洲貴族作為丈夫,既有財富,也有社會地位。這樣是利用婚姻互相得利,可當遇到真情實戀,就會造成悲劇。

福斯特與《窗外有藍天》

福斯特(E.M. Forster,1879一1970)常去意大利。意大利的風情人物常常出現在他的小說內。最有名的是《窗外有藍天》(A Room with a View)與《天使裹足之處》(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窗外有藍天》比較接近旅遊觀光—佛羅倫斯必觀景點都在小說內出現,可是這部小說卻不是如此簡單。去觀光佛羅倫斯旅遊的英國人,多半屬有文化的人,有上流社會特有的文化修養。女主角拒絕與一位有財富、有前途的人結婚,而選擇了一位讓出有窗景房間給她的男士,因為他能夠理解有窗景房間的重要性—能夠看到佛羅倫斯文化風景。這位男士帶有追求,也代表小說人物的文化修養和文化優越感。

福斯特的《天使裹足之處》是注重文化衝突的小說—意大利的感性文化與英國的理性文化;意大利燦爛太陽下的文化與英國灰濛濛的霧景文化。小說描述一位英國家庭,不能接受他們家的小姐下嫁一位散漫的意大利小子。作者福斯特以這文化衝突寫成了一部悲劇。

勞倫斯及《意大利的黃昏》

勞倫斯(D.H. Lawrence,1885一1930)出生在英國中部,父親是煤礦工人,母親是老師,父母間的文化區別產生家庭的衝突。他不像福斯特和詹姆斯出生於富裕階層。福斯特晚年定居英國,詹姆斯也心滿意足地享受英倫社會,勞倫斯卻是一生漫遊世界,沒有一種安定的生活。他的著作《海與薩丁尼亞》(Sea and Sardinia)和《意大利的黃昏》(Twilight in Italy)是他的旅遊文學。勞倫斯比其他英國作家更注重意大利的風情人物,不時與意大利人交談、交往。他沒有英國上流社會的拘謹,衣食住行與當地居民沒有多大差別,很容易進入當地居民的生活中。

《意大利的黃昏》論及了意大利的宗教與狂歡,他寫到:「意大利黑色皮膚的男人在狂歡的黑夜皎月下,和藍色眼珠的女人在太陽下歡興。意大利神父在山坡下花園行走……」意大利的男女狂歡與意大利宗教狂歡引起勞倫斯對人生的探討。他問什麼是人類的狂歡?那是引向陽光與黑夜,性與靈的化合,這兩種狂歡是全面的,超越了寂寞與孤獨的境界。

勞倫斯認為意大利人千古以來,逃避了北歐的人民帶有目的的勤勞,意大利人認為那是虛無的。在意大利,勞倫斯發現與英國文化全然不同的文化風情,在英國沒有風情,只有精神文化和社會組織的文化。勞倫斯認為人類的幸福脫離不了感情上的狂歡。

也許在這個問題上,他只有在旅途中找到答案。在旅途中他找到他對英國文化的反感,也尋到他的自我。

編按:本文為第三屆華文旅遊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由作者交本刊發表。

文:木令耆
美國華人女作家、哈佛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