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文字是文化的力量

何志平專欄《允执厥中》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也是迄今仍在使用的惟一一種古老文字。這種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字不僅是中華文化的載體,而且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輝煌的語言文化,當中亦包含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所謂「經藝之本,王政之始」。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支柱,沒有了漢字,就等於沒有了中國的文化。

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城鎮從牌樓開始,到各大街小巷、廟宇園林、居室祠堂、匾額對聯、招牌題字等,無一不以名人或官員的題字為主角。如同每一個人出生,總被冠以幾個字的稱謂,成為身分的象徵。因此,傳統社會的視覺風景,舉目所見,都是由大小名家的墨所覆蓋。反觀中世紀的歐洲城鎮,會發現多數皆為具象雕塑。簡單的視覺比較下,發覺文字作為權力的象徵作用——即,西歐的傳統是為領袖樹立雕像永誌功業,供人膜拜;而中國的賢王聖人卻以立碑刻文表揚功德。

社會名流渴望大官為己題字,而大官又渴望皇帝御筆欽賜,用以彰示權威、庇佑、祝福與認可。這意味,權力掌握在一個有血肉有個性的人,手筆所在,代表了其勢力影響所在。這樣的題字與西歐的畫象或雕塑反映的,不涉個人手筆的標準字體所代表的權力面貌又有所不同。因此,無論在文娛、教化,或政權的場合,文字的應用除了宣示文義,也成為具體而客觀存在的各種文化政教勢力。

中國「耕讀傳家」的傳統能夠出現,完全基於「權力知識」向全民開放。庶民百姓要想出人頭地,就要讀書習字。故習字,可說是真正普及的平民藝術。舉凡這兩千年來認字的中國人,從荒山小村落的啟蒙老師、初年級幼童,到小鎮裏任何店舖的賬房先生和念過書的「讀書人」,都對漢字字形的「好」「醜」和筆劃的優劣略知一二,參與了漢字從甲骨文到現代漢字的衍變過程。寫字作為一種知識工具,成為最大眾化、民眾基礎最廣、最民主的文化傳統。

相對好講「民主」、「人民大眾」等意識形態的主義來說,漢字帶中華傳統「精緻」文化與深厚「民眾」基礎的特徵,走入當下。它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能簡單歸類至專科美院或成為特殊身分的專利。

儒道觀點歷來強調修為,求「道」是每個人應在日常生活中去追求的。那就是說,修為是向全民開放的,無論任何行業的人都可達到一定層次的精神境界。無論創作美術或鍛練武功,都在追求「道」的精神境界。「道」應從生活中不斷的行為實踐出來,而不向外追尋。文人的日常生活離不開紙筆墨,因而寫字自然而然成為了修「道」的途徑。

文字不僅代表身分、權力和尊重,更反映人的修養和美感。書法原以一種實用性面世,現在書法及欣賞書法都成為了中國人高雅的品味。書法亦能協助人提升精神境界,時至今日,有人把書法當作修習氣功的法門,以書法作為日常的修為,去達致「天人合一」。
(二之一)

文:何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