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冬至

何志平專欄《允执厥中》

冬至到了,走在街頭,卻滿眼鋪天蓋地的聖誕氣息,年輕人也多在討論聖誕派對計劃。冬至與聖誕,同在歲末,接踵而至,冬至難道真不如聖誕?

其實不然,香港是中西文化薈萃之地,既有聖誕聯歡大食會,也有冬至大餐。冬至與聖誕,各有不同擁躉。冬至,在每年陽曆的12月21至23日之間,俗稱「冬節」、「長至節」、「亞節」。中國人歷來都重視冬至,因為這一天是陰陽交界之日,陰氣將盡,陽氣快將到來,是冬天之極,也是春天之始。古代朝廷行祭天之禮,民間則祭祖,或者一家晚飯團聚,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視為「小年」,慶祝十分隆重。時至今日,香港人的習慣,是全家聚集一起吃飯,叫「做冬」。大多數公司機構亦會遵循傳統,早放工三兩個小時,令員工可以及早趕車,回家準備晚飯。但由於冬至常常在工作日,故而那晚酒樓食肆生意火爆,席位往往幾周前已被訂滿,很多人不得不選擇提前「做冬」。

聖誕節的產生和來源,則非常複雜,且與冬至日有莫大的關係。公元274年,羅馬皇帝奧勒良指定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日期——12月25日,作為羅馬帝國官方慶祝敘利亞太陽神蘇裏耶和伊朗太陽神米特拉重生和回歸的節日Dies Natalis Solis Invicti(意為「不可征服的太陽」生日),用中國的概念表示就是羅馬曆法的冬至節,一直持續至基督教被定為國教之後禁止。早期基督教會為利用該假日的舊有影響,也試圖把異教徒的風俗基督教化,將耶穌生日選取在這一天。所以除卻宗教意義,聖誕日實際上就是西方的「冬至日」。聖誕節,也是講求全家團聚,圍坐吃火雞。

香港人既過冬至,亦過聖誕。聖誕節,香港人還會有公眾假期。過冬至是以家庭為單位,過聖誕是以個人為單位,開聖誕派對、交換禮物之類。兩個節日距離雖近,卻不會衝突。西方的聖誕大餐也好,中國人的冬至也罷,都和除夕夜的團年飯一樣,是飲食的盛宴,更是親情的盛宴。

「冬至近年末,年末近思歸」,我喜歡團圓的日子,更盼望每年冬至的聚餐。一家人圍坐特別的溫暖,算是除夕團年飯的預演。即使無甚有趣的話題,也令一餐飯在不知不覺間成了家庭儀式,記下日後家族團圓的影像,猶如在一飯桌的美食面前,照一張全家福。

所謂「冬至一陽生」,冬至的「一陽」,既是日照增加所帶來的陽氣,也是人類在節日團聚,互相送暖的仁心。冬至到了,聖誕近了,無論何種文化,在寒冬的時分,與親友慶祝節日,圍坐而食,彼此取樂,是人類的本性。希望大家可暫時忘記一切分歧和憂慮,為大家能團聚而感恩及珍惜身邊的人,及身邊的所有。

冬至,冬至,人至,心亦至,情才會至!

文:何志平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