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從「跪着的」到「站起來」

何志平專欄《允执厥中》

總理曾講,中國乃「多難興邦」。回望過去,中國確是在多災多難的風雨中成長。

近代史中,康乾盛世,泱泱天朝大國,GDP總量佔世界的25%至30% (相比今日中國GDP只佔世界的6%)。但隨之鴉片戰爭爆發,各項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割地賠款等,使舉國內外交迫、士氣不振,中國步入有史以來最困厄的時期。

儘管到了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向世界宣佈全體中國人「站起來」了。事實上,中國人只是從「跪着的」,誠惶誠恐地「站起來」,正準備踏出第一步,前面的道路依然荊棘滿途。中國人「摸着石頭過河」,不斷地為了國家富強民主、人民生活幸福而拚搏奮鬥。一直到了80年代改革開放,中國才開始真正慢慢走向「小康」,開始「富」,開始「強」。

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可以說,中國能有今日的成就,全靠早期的熱血同胞為未來鋪平了道路。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後六十多年的今天,我們既要慶祝這得來不易的成果,也要緬懷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為了民族的團結、自主獨立,和復興所作出犧牲的先賢前輩們。62年,內地發展迅猛,日新月異。62年,從無到有,從貧到富,從富到強,跌跌撞撞,一路走來,真的不容易。作為一個與新中國同齡的中華兒女,我只有懷着感恩的心,來祝福中國,為過去的62年喝采,期盼未來的中國更加強!

當年留美讀書時,每一次出入境或於學校填寫若干表格,時常為填寫國籍而困惑。我究竟是香港人,英國人,英屬香港人,還是中國人?有時,同學間初識,外國人見我一副東方人臉孔,一般都認為我是日本人。有人問我從哪裏來,我直言是香港。但若接着又問,香港是哪個國家的地方?我躊躇彷徨,一臉無奈,無法解釋作答。

其實,能夠光明正大地說出自己是哪一個國家的子民,是非常值得驕傲的一件事。以前,香港人根本無法正視究竟是哪裏人。但「九七」香港回歸之後,香港人終於能夠堂堂正正、明明確確地告訴外國人,「我是中國人」!中國中興,國家崛起,香港人作為炎黃子孫也感與有榮焉。香港人,也從「跪着的」殖民地子民,變成「站起來」的中國人。

香港與內地的融合是當前的潮流,也是勢所必行的。有論述認為,兩地關係不能太密切,否則較容易受內地所影響,難以實施「一國兩制」。而沒有「一國兩制」,香港的優勢就難以保持,因此香港要面向國際,而不是面向內地。也有人認為,兩制間的制度性分別是一種障礙,應加以消除,否則兩地難以互補資源(人口往來、資金調動等)。這些紛紛擾擾的論述,看來是互相矛盾,拿「一國」與「兩制」對立起來,但其實卻根本未掌握到問題的核心。問題的核心,是「一國兩制」不單是屬於香港的,更是屬於整個中國的。「一國」與「兩制」不是對立和矛盾的,相反,可以是一個接觸點、一個介面、一個緩衝的地區、一個灰色的地帶。其要旨在於通過靈活的手段,增進國家的長遠利益;透過香港制度的安全緩衝,中國內地可以更順利走向世界。特別是與香港毗鄰的廣東地區,走出去的步伐比其他地區可能還要快。

在過去的62年,中國在經濟和國力發展上已經毋庸置疑達到非常顯赫的成果。在今後62年,我認為中國必須要復興中華文化。正如一個人的成長,除了是骨骼方面的發育之外,精神和思想也應該與肉體一同成長,精神成長的速度更應該要比肉體成長的速度更快才對。

《易經》中的第一卦是「乾」卦。「元、亨、利、貞」是乾之四德。元者,大也。一個國家最基本的要素是要強壯,幅原大,國力能量也要大;亨者,通也。國力大尚且不足,也要曉得變化,可以能屈能伸、能軟能硬、能小能大,生命力才能流暢通達;利者,宜也。要懂得配合外來因素,觀察國際間的風雲起變,什麼時候做什麼事,以扮演最適合的角色;貞者,固也。自身是無病無痛,縱使遇到天然或人為災害,也要有抵抗能力,可以復元得快。固者,亦即把自己的弱點減至最少,亦加強自己的守禦能力。

中國的國力發展,眼下還可以說到達了「元」的地步。但「亨」、「利」、「貞」的境界,我們仍未達到。有人說中國人病在精神、病在心靈。要令中國人在精神上也真正崛起來,邁向世界,不怕別人言語或思想間的刀光劍影,復興中華文化,振奮我們的心靈,就是中國在今後60年必須要做的工作。

上一個62年,中國人的軀殼已長成了,還長得相當的紮實;下一個62年,中國人一定要找回自己健全的魂魄。只有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才能尋到我們的「中國魂」。

文:何志平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