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若:乾隆皇帝寫別字

容若專欄《錯字與別字》
所謂「康乾盛世」。寫別字的皇帝,除了康熙還有乾隆。

乾隆在位六十年,看來比乃祖少了一年,其實他讓位於其子嘉慶,自稱太上皇,到了嘉慶四年才去世,實際掌權不止六十年。他寫的別字,見於所題的「盧溝曉月」這塊橋頭碑石。

原來,「盧溝曉月」原作「蘆溝曉月」,歷經宋(金)、元、明及清初,屬「燕山八景」之一。乾隆之祖父康熙有《曉發蘆溝》詩作於康熙四年,仍用草頭蘆,但在其孫乾隆筆下,少了草頭而寫成「盧」。可惡的是,其臣下編四庫全書,將經、史、子、集四部古今圖書,凡用「蘆」者都改為「盧」,以迎合上意。

但是乾隆勝於乃祖,是他晚年稍有悔悟。台灣學者黃文範考證,乾隆皇寫別字在乾隆十六年,到乾隆五十年後敕修的《皇朝通典》、《皇朝通志》、《皇朝文獻通考》這三書及其續篇(合稱「六通」),所有「盧溝」都已改回「蘆溝」。

查蘆溝以蘆葦夾岸得名,唐、遼、金都是名副其實。到了元代,詩人陳孚仍有「忽驚沙際金影搖,白鷗飛下黃蘆立」之句可以為證。後因無定河(康熙改名永定河)多次氾濫,河貌大變,蘆葦才消失。

試問何以知道四庫全書中千百個「盧」字盡是「蘆」改成,答案簡單:只看一部《古今圖書集成》,看到所引《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及這幾個朝代的文集一律用「蘆溝」,就知四庫中的「盧」是竄改而成了;還有未被四庫收入的宋、元、明、清詩文,一律用草頭蘆,也是證物。《明史》雖入四庫,仍用草頭蘆,乃因此史成於雍正十三年,就如《圖書集成》,都是「皇考」(乾隆之父)敕修,又何敢妄改父書呢?

可惜,乾隆晚年雖有悔悟,四庫內諸書迄未改正,仍產生壞作用,因而造成混亂。

文:容若
資深報人、香港文字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