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蜜蜜:走近「聖殿」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位於國王島上,1923 年興建完畢,諾貝爾獎在此頒獎。
(資料圖片)

告別了流火7月的香港,走向北歐的黄金盛夏。沐浴着斯德哥爾摩的陽光,那一種極為燦爛,卻又十分柔和的感覺,實在是前所未有的。

都說這座北歐的古城,是文化文明的殿堂,除了夏日特別悠長的陽光之外,當然就是指這裏獨有的人文氣息了。尤其是作為舉世矚目的諾貝爾獎的發源地,更理所當然的擁有人文殿堂的至高榮耀了。然而,走近這樣的殿堂,沒有讓人感到高不可攀的威嚴,相反的,瀰漫着令人覺得親和的美好的氛圍。

沿着古城的石子老街,很容易就走到了聞名世界的諾貝爾博物館。這是一座中世紀建築,古樸,小巧,一點兒也不張揚。館內展場安排沒有對偉人歌功頌德的呆板展示,一進場,有如星宿般的服務處旁掛着「the Cableway」,將歷年得獎者照片和資料掛在移動式弧形纜線上,只要站在一個定點,就可以看完所有簡介,地面則顯示歷年的領獎畫面。

諾獎由瑞典走向世界

正中央的「History Perspective」,以透明立牌記錄從諾貝爾獎創辦至今的沿革與發展大事記。由此可以清清楚楚地重溫歷史:

諾貝爾獎(瑞典語:Nobelpriset,挪威語:Nobelprisen)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獎項。諾貝爾是近代炸藥的發明者,因此也獲得了巨大的財富。但他對自己的發明用於破壞感到震驚,於1895年11月27日在法國巴黎的瑞典——挪威人俱樂部上立下遺囑,用其遺產中的3,100萬瑞典克朗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中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以表彰那些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或做出傑出研究、發明以及實驗的人士。諾貝爾終生未娶,亦無子嗣。在其逝世前,親兄弟也早一步去世。但他的發明——炸藥,取得了眾多的科研成果,也成功設立許多工廠生產,累積巨大財富。

根據他的這個遺囑,從1901年開始,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創立了。諾貝爾在遺囑中還寫道:

把獎金分為5份:

.獎給在物理方面有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獎給在化學方面有最重要發現或新改進的人;

.獎給在生理學或醫學方面有最重要發現的人;

.獎給在文學方面表現出了理想主義的傾向並有最優秀作品的人;

.獎給為國與國之間的友好、廢除使用武力作出貢獻的人。

1901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5周年時,諾貝爾獎第一次在原皇家音樂學院頒發了文學、物理、化學和生理學或醫學獎。從1902年起,諾貝爾獎每年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發。一開始,當時的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並不同意將此全國大獎頒發給外國人,但後來意識到該獎金對於這個國家的公共價值,他改變了主意。

感悟文明征途

按照約定,我們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的側門見面。他們,一位自謙為「諾貝爾文學獎文學聖殿的導遊」,實際上是諾貝文學爾獎的研究者又是作家和翻譯家的萬之先生,曾寫過《凱旋曲——諾貝爾文學獎傳奇》一書。另一位就是著名的攝影藝術家,諾貝爾獎的特邀攝影師李亞男先生。更巧更妙的是,他們的另一半,都是瑞典傑出的女性,當地非常有名的學者,專家,翻譯家。在他們的引領下,我欣然走進了斯德哥爾摩市政廳。

這是由建築師Ragnar Östberg設計,1911年至1923年間興建的大樓,包括兩個大型廣場、一個外庭院和一個室內大堂,用了8百萬塊紅磚築成。Ragnar Östberg原本打算把室內大堂設計成藍色,故把它稱為「藍色大堂」,但後來他看見美麗的紅磚時,便改變主意,不把外牆塗成藍色了。「藍色大堂」最著名的活動,就是年12月諾貝爾獎頒獎禮後的晚宴。大堂內的管風琴有10,270支音管,是斯堪的納維亞地區之中最大型的一座。

轉入「金色大堂」,只見眼前一片金光璀璨,這裏以超過1,800萬塊的玻璃和黃金碎片砌成,可供700人享用宴會。那繁華的景象,可以想見。而在大樓頂的106米的高塔上,可俯瞰斯德哥爾摩市,塔的頂端還安裝着瑞典的國家象徵三王冠。正如萬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所說的那樣,所有諾貝爾獎的獲獎者能贏得世所公認的光榮,都是精神價值創造征途上的凱旋。凱旋不是終結,而是邁向更高層面的起點。

追尋康有為足跡

步出市政廳,我們越過碧波蕩漾的梅蘭湖,走到有百多年歷史的凱悅酒店。這座古老的酒店,並不是特別富麗堂皇,而諾貝爾獎的獲獎者,都獲邀住進特備的酒店房間,包括我們熟悉的中國作家高行健先生。因此,這酒店就顯得不同凡響了。我們坐在臨海的酒店酒廊,陽光正好,細味濃香的下午茶點,聊起了最早住進這裏的中國歷史名人康有為。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德國佔領膠州灣,康有為上書請求變法。次年1月,光緒皇帝下令康有為條陳變法意見,他呈上《應詔統籌全局摺》,又進呈所著《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二書。4月,他和梁啟超組織保國會,號召救國圖強。6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准其專摺奏事,籌備變法事宜,史稱戊戌變法。後因慈禧太后的干預,維新運動失敗,光緒皇帝被軟禁,康有為之弟康廣仁被殺,康有為得李提摩太牧師協助,坐重慶號到上海海面,再由英國領事館職員協助在上海海面轉船到香港,再由香港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為獲得國際支持,他曾遊歷列國,會見歐洲各國君主。想當年,一心造着「大同」夢的康有為,就在我們此刻落坐的位置,深深地被眼前的風光迷醉了,以至後來,他還在對面的海島,住下來一段日子……。如此,康有為還是最早走近西方文明聖殿的中國名人呢。如今,康有為和他的的島居都不在了,我們依然被這裏的人文景色所陶醉……。

文:周蜜蜜
香港兒童文學作家、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