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為何紀念「辛亥革命」?

何志平專欄《允执厥中》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頭的槍聲,在中國歷史舞台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知不覺,距今整整一百年。曾經漫天的戰火硝煙,早已散盡無蹤。獨每年臨近,總有或大或小的慶典紀念。

今年,頗為隆重。然而我所好奇的,我所琢磨的,我想表述的,恰是這段過往歷史中精神性的存在,至於真相到底如何,反而不重要了。這個世界,永遠不是「前人負責革命,後人負責紀念革命」那麼簡單。我只渴望、尋找、追問、反思一百年來,中國與中國人的變,與不變,以及將變。辛亥革命,究竟留下了什麼?我們,為什麼紀念?

我以為,一切必須循着盤點辛亥革命,探索上下三百年。瞭解辛亥革命之前的一百年,深省辛亥革命發生後的一百年,以及從今天開始研究未來的一百年。

第一個百年,從1811至1911年,中國百年積弱。清人自入關伊始,奉行閉關鎖國。不單生產方式滯後,且中國傳統文化也慢慢失去活力,種種惡劣風氣逐漸養成;文官制度,也亦敗壞。到1840年前夕,無論文化與國力,清朝皆疲憊衰退。兩次鴉片戰爭,割地賠款,整個國家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淵,飽受幾千年聞所未聞的恥辱災難,長期領先世界的中華農耕文明沒落谷底。中國人覺醒中,不得不改革自身,追尋中國的現代化之路。不僅學習西方技術,而且模仿西方政治制度。洋務運動、戊戌政變,從頭至尾,卻沒有人認真思考中國的真實狀況。接連的失敗,使「辛亥革命,只是一顆大樹在完全蛀空的時候,輕微風吹草動都會將大樹吹倒」。

第二個百年,從1911至2011年,中國百年復興。辛亥革命一舉推翻帝制,草創共和。可惜又亂象叢生,革命、立憲、共和、復辟諸多勢力,或合縱連橫,或孤注一擲,只打下了半壁江山,其他歸順與袁世凱,革命不徹底,既成功了、也失敗了。中國政治改革開了頭,卻進行了一半,帶着遺留的大尾巴,至此開始長達三十年的軍閥混戰時期,中國人繼續革命。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走向政治制度、社會制度以及文化形態、社會制度、價值體系、意識形態的全面轉變和徹底改造,欲將整個西方文化成績移植到中國的文化土壤上。打破了傳統觀念與標準,卻對文化核心問題沒有一般性的自覺,無法提出自覺的要求、目的和指導原則。二十世紀中國的幾乎整個歷史,都籠罩在五四精神有「醒」未「覺」無「悟」、「破」而不「立」的深遠影響之中。

1949年新中國建立,中國的政治改革終於完成,社會制度大調整。中國人仍在「舊」被打破、「新」未成型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全力追求經濟、政治等「硬實力」的大翻身與國家現代化的表現。1979年改革開放,朝着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開創經濟新局。2011年,中國經濟繼續一騎絕塵快速向前、躍身全球第二,中國崛起。這一百年,其實就是中國現代化發展之路的一百年,也是五千年中華文化飽受西方文明衝擊之後,所積聚爆發的一個自我更新過程,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強大生命力的與時俱進。

第三個百年,從2011至2111年,中國昂首騰飛。今天,回望歷史,我們深切緬懷那些為民族獨立、國家振興和社會進步而披荊斬棘、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行者們,難忘他們的實幹精神、犧牲精神、民族精神與愛國精神。一百年過去了,社會進步,國家中興,我們已然經過了兩次政治革命,可文化制度的重建,依然沒有開始。中國向着民有、民治、民享的目標,發展了幾步?民眾要參與公共生活、要有公共精神、公共道德的理想,又走了多遠?「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紀念辛亥只是一個回顧,整頓自己、洞明當下、認清明天,才是開拓未來的重要契機。

此刻,不禁想起胡錦濤主席前不久的講話,在本世紀上半葉,中國要完成兩個宏偉目標,「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更想起孫中山先生《總理遺囑》中所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所謂革命,革命,無非改革落後,重建、賦予新的生命。一百年前,辛亥革命改「革」了,可沒有立「命」。 「命」在哪裏,「命」就在當下!

文:何志平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