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我的文化人生

何志平專欄《允执厥中》
陽光灑過,落下點點斑痕。

順着斑痕,摸索中,亦或發現天地人生某些真理哲學。不曾想,音樂、醫學、文化、政治、外交,兜兜轉轉,我的人生始終纏繞文化,由文化人,以人化文,走過了大半。

文化即人,包羅萬象。既涵括人類在科學、藝術、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成就,又與時代歷史的過程及政治經濟的影響密不可分。因而是在不斷變化中構建完善,在不同的世紀年代、不同的國家地域、不同的社會團體,顯現不同。文化的核心,完全落到了價值觀與傳承兩方面。2008年,輯集為官五年的文章與講辭,出版了《文化政策與香港傳承》。當中的願望理想,既公之於世,亦自我勉勵。

文化如水,潤物悄然。當今世界,國與國,尤其大國之間,爆發大規模衝突的機率愈來愈小;國際間的政治、經濟、軍事競爭,逐漸被更隱蔽的文化戰爭所遮掩;彼此的文化戰略博弈,倒成了全球化時代大國競爭的最後戰役。文化實力不強的國家,即使在戰爭中獲勝,可永遠無法贏得他國認同。只能成為「大國」,不能稱之「強國」;只能淪為「霸道」,達不到「王道」。中華文化重起,向「東」亦是往「西」?過往幾年,筆耕不輟,為中華文化復興鼓與呼。不經不覺,累牘連篇。

我吶喊,二十世紀中國的幾乎整個歷史,都籠罩在五四精神有「醒」未「覺」無「悟」、「破」而不「立」的深遠影響之中。鴉片戰爭、洋務運動、戊戌政變、辛亥革命、1919五四運動,乃至1949新中國成立後的一系列現代化運動,無非皆是五千年中華文化飽受西方文明衝擊之後,所積聚爆發的一個自我更新過程,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強大生命力的與時俱進。一百六十多年了,仁人志士用生命鮮血淌過崎嶇的道路,鋪墊着後人自我反省的基礎。我喜泣,「中華文化」,今天再出發!

大道中華,我願「秦時明月漢時關,夢迴盛唐憶長安」,燃燒,馳騁。今次此書再版,增訂了多篇專題論作,亦不乏對話訪談節錄。冀聚己之力,啟發激勵有心有志者,一個一個,前赴後繼,開悟悵然;但願「鳴鶴在陰」,拋磚引玉,使更多後來者歷久彌新,發揚光大,青出於藍勝於藍,「扶搖而上九萬里」。

人生天地間,一件事做了,目的也就達到了。風氣先開,抑百鳥高歌碩果焉,或風雨飄零獨臂乎,未可知,亦無所謂。「回首向來蕭瑟處,有風有雨也有晴」,千秋功過任評說,此生已無憾!

心在,夢在。

這是我的文化人生。

文:何志平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