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海圖騰

何志平專欄《允执厥中》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歡海,沉迷它的味道與聲音。

前幾日在京遇到了學者戴旭,一位同樣迷戀海的人。聊起海,竟不約而同有着共同的觀感,中華民族不懂海。因為遊戲海、輕蔑海、疏遠海、畏懼海,與海隔絕,中國錯過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整整一個階段,一個從近代到現代的階段。時至今日,中國最多的外交煩惱,幾乎全部與海有關。

海之上,國有殤。戴旭說,由於遠離海洋蝸居黃土,中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國人的文化和思想,無一不帶着黃黃的土色。中國一直試圖在那一小片黃土裏,找尋「現代化的奇跡」,殊不知沒有強大海軍的國家,意味着失去整個世界。近代中國,正是衰落在海裏。

我心間倏然浮起絲絲無法釋懷的沉重。海洋,一個與外太空相類似的神秘領域,無形無狀,無國無界。既埋藏着人類渴望得到的石油、天然氣、礦產和生物等珍貴天然資源,也可協助毗臨城市近水樓台,發展漁業、鹽業及海上貿易、交通運輸等。同時,海洋下方更是一塊將世界各國相連的大陸,誰成功搶佔海洋,即將海洋底下的大陸一併奪得,國土面積增加,自然為該國的國防和軍事行動提供更有利的條件。沒有海洋,可謂就沒有未來。近代東西方對海的態度,決定了各自的興衰,也主要體現為民族性與「人」的不同。

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有着三種民族性,一是狼性,狼圖騰,以北方遊牧文化為主;二是羊性,羊圖騰,以中原農耕民族為主;三是鯊性,海圖騰,以南方捕撈打漁為生。學者多對狼性與羊性,討論有加,但對鯊性,提之甚少。南方,尤其沿海一帶,人口少,靠海近,人如海鯊,見血跟蹤;海域無界,無邊無際更無國,魚在哪,人就到哪;大海浩瀚,一人孤獨,故結成黨羽,聚集打拚,驃悍進取。如溫州人、廣東人、福建人,孫中山、洪秀全,以及清嘉慶十二年 (西元1807年) 的香港海盜張保仔,雄霸海上,叱吒風雲,抗擊英國,獨當一面。即使清廷多次聯合外國新式輪船,亦始終無法剿滅攻克。後被招降納安分散,以至清廷再受外來海上軍事挑釁時,竟束手無策,土崩瓦解。

應該說,西方民族,也靠海,農業不佔絕對優勢,不能自給自足,必須走出去,打出去,拿回來,再走出去,循環往復不息,產生無數的「海鯊」與「海盜」。民族存在決定民族性格,性格又決定命運。這是西方後來居上並衝到世界最前列的主觀原因。而擁有強大的「海盜」力量,也是大國崛起的前提條件之一。「海盜」不僅是拓殖擴張的先驅,也成為引領海軍以「反海盜」名義而進一步拓殖擴張的藉口。

可惜的是,近代中國奉行「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是一個從心底藐視、譴責擴張的國家和民族,丟失錯過了很多機會。

今天,又有多少的「海鯊」,可以衝向海、征服海、駕馭海,海國一體,人海一體以海的精神、海的氣魄沖刷世界?

文:何志平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