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作家與「作家」

何志平專欄《允执厥中》
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開幕,人潮如流,書籍氾濫。左一個「作家」,右一個「作家」,讓你眼花撩亂。

我竟愚鈍,不知幾時起,「作家」,變成一個經常被大家沿用而又很經典的稱謂。朋友說,現代社會,「作家」猶如廢紙漫天飛舞,一文不值。大家早套用一個比喻描繪,假若某城市中有一廣告板墜落,造成十人傷亡,那被砸死的人中,至少有八人,頭銜備註「作家」。另外兩人,一個應是文學青年,另一個或許就是對文壇失望隱退的老前輩了。並笑侃流行語,「這年頭,作家搖唇鼓舌,四處賺錢,愈來愈像商人;商人現身講壇,著書立說,愈來愈像作家……」

我不明白,為何過往看似神聖的稱謂,如今會揹上罵名、累名?作家,何謂作家?

詞典中注釋,作家是以寫作為業,從事文學創作有成就、寫出好文章的人。同時,作家是一個國家文化、學術的支撐體,也是理性、良知的代表;不僅僅是指那些會「作文章的專家」,更大程度上還包涵「以文作事」;既關注個體生命世界的豐富性,亦關注人類的命運和生活,在創作中體現人格和心靈的高層次追求、作用與價值。「作文」固然重要,但文中未必有事。所以,為文者多,為事者甚少。稱得上作家的,不是很多。魯迅、冰心、巴金等等,當然,趕在本屆書展出書的李敖,也算一個。

魯迅,毛澤東推崇他,一有政治的遠見,用顯微鏡和望遠鏡觀察社會,看得遠、看得真;二有鬥爭精神,看清了政治方向,就向着一個目標奮勇地鬥爭下去,決不中途投降妥協;三有犧牲精神,不畏懼一切威脅、利誘與殘害,不避鋒芒地把鋼刀一樣的筆刺向所憎恨的一切。並稱頌「魯迅在中國的價值,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李敖,以犀利筆鋒的文字狂妄,行走兩岸四地,「無人不罵、無書不讀、無字不寫、無人不告」,成了一名特殊地區文化鬥士的傑出代表,也成就了一個時代文人氣質的象徵。魯迅,李敖,稱為作家;「80後美女」、「明星演員」、「富賈名流」,也封之「作家」。作家與「作家」,到底有多遠?作家與「作家」,究竟怎辨別?

孔夫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一個真正的作家,是不需要添加任何修飾語言的,也不是阿貓阿狗出了一本書,就可搖身速變的。作家就是作家,容不得半點的矯揉造作。

不過,說到底,作家,只是一個標籤、名稱。或許我老了,也或者我正幼稚,尚存有一份年輕、固執,大家想叫什麼,就是什麼吧。反正,人在做,天在看。可能這個世界,做人的標準降低了;也可能經濟時代,社會的水準變低了。想起來,未免心灰意也冷。

今天,倘魯迅還在人間,肯定又得寫大段大段的「像標槍、像匕首」一樣的檄文,來筆伐這個世界和那群「作家」們了!或在內地大城市,如北京、上海、西安,敢大言不慚、自封「作家」的,也必遭聲討封殺。但在香港,這一無標準、無理想的彈丸之地,「無法也無天」,你愛幹啥便是啥。也無怪乎,滿地自詡為「政治家」、「專家」,甚至「科學家」、「文學家」的了。

文:何志平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