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中提及的林風眠人體帶佈景線描畫, 創作年代約為40年代,水墨設色,67x66cm。 (《柳和清藏林風眠作品集》) |
《柳和清藏林風眠作品集》這本畫集作品的收藏者柳和清先生,上世紀四十年代後期認識林風眠先生,直到林先生在香港故世時,都是林先生的好朋友。
我與林先生上世紀認識,早於柳先生四年多,我在重慶磐溪黑院牆時,一日早中晚三餐去食堂吃飯,都走過林先生那間茅屋——既是寢室又是畫室的房門和窗前。除了他有課的那三個多小時之外,我看見他都在用李福壽的蘭竹筆畫有飛鳥的風景水墨畫。我以為那時期買不到油畫顏色,林先生才只能用毛筆和墨代替油畫顏料。
![]() |
香港大山文化出版社出版的 《柳和清藏林風眠作品集》畫冊 (《柳和清藏林風眠作品集》) |
林先生苦苦的經營了六十餘年的筆墨,又有白石大師的先導,並且林先生還在巴黎、德國進修了六年的人體素描基礎訓練,這才有今日收穫。這都是我們後學的典範。林先生的人品,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冊中作品橫跨數十年,精品是多數,還有鍛煉筆法時期的作品。讓我們知道他的精作是怎樣一步步地走過來的,這是一位傑出大家所應有的成功過程。
因為林先生沒有把那些作品丟棄,而是把它送給和清先生保存,使我們後輩都知道一個畫家一步步艱苦的腳印,大師不是天生的,而是一步步苦練出來的。我們這些後輩自己認為畫得好的,就把它示人,畫得不成功的便把它拋入字紙簍或燒掉,生怕給人看見,林先生的大師級學生吳冠中也是如此處理的,生怕給後人看見不成功的作品,把大師頭銜丟了。由於吳先生的舉動,所以看見林先生這些天真活潑的年輕作品,有的畫師竟把它冤枉成偽作,甚至把些精粹的也牽連在內。這樣輕率而不負責的品評,我是不以為然的。
如果哪位仍然以為這些畫是偽作,不妨在此特邀大家面對面和和氣氣的開次研討會,研究研究。看看誰的觀點正確!
2010年陳佩秋讀此畫集有感並記
文﹕陳佩秋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
上海中國畫院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