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若:御製別字餘波

容若專欄《錯字與別字》
乾隆早年寫別字,「蘆溝」變作「盧溝」,晚年部分改正,「六通」所有「盧溝」改回「蘆溝」;只是敕修四庫全書大批別字照舊。這就給後世造成混亂並引起爭論了。

從資料得知,李鴻章在道光年間用「蘆溝」,是清朝臣下第一個撥亂反正。咸豐皇帝在詔書用蘆溝,是清朝君主第一個撥亂反正。此後高官學者撥亂反正者多,皇帝惟咸豐一人。到光緒年間,有一宗中國同外國做的生意,訂立合同,那是《蘆(溝)漢(口)鐵路合同》,合同內盡用草頭蘆。官方捨棄盧字,中外皆知,自此各界人士,用「蘆溝」比「盧溝」,佔了壓倒優勢。

「七七」抗戰,正發生於蘆溝橋,蔣介石的講話,毛澤東的電報,都用草頭蘆。可以說,抗戰期間,用草頭蘆,國共雙方已經統一。用盧只是個別人。例如《大公報》無論何地出版,都用「蘆溝」,只有其中一位作者張其昀用「盧溝」,被人視為標奇立異。

由國民黨到共產黨,由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神州大地,用蘆溝者壓倒一切;用盧溝者少得可憐。到八十年代,形勢大變!

日本整理漢字,廢蘆存盧,凡用蘆者,一律以盧代替。可笑中國人竟受影響,海峽兩岸古今圖書用「蘆」者官方都竄改為「盧」,這又是「兩岸統一」。不少朋友到過位於河北宛平蘆溝橋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看到牆壁上的資料,一律用盧溝,被包圍於中間的毛澤東言論,仍保留「蘆溝」原字,形勢如大海中的孤島!

文化大革命期間「毛主席一句頂一萬句」,時移世易,現在內地是「乾隆皇一字頂一萬字」。看來乾隆已經「魂兮歸來」,以致有「四個偉大」之多的毛主席也陷於四面包圍。

又是別字打倒正字!

文:容若
資深報人、香港文字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