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素惠:不再承載沉重鄉愁的海灣——記兩岸交流三十年

1993年4月,海協會和海基會在新加坡進行「汪辜會談」,汪
道涵和辜振甫歷史性的握手,為兩岸的交流開啟新篇章。
(資料圖片)
兩岸白手套的海基、海協會成立三十年,海峽兩岸共申慶祝,因為兩會打開了兩岸仇視敵對的僵局,兩岸的政府終有了接觸,兩岸關係的起伏跌宕帶著兩岸向前行。

當年做為一個立足在香港的台灣媒體人,在赴大陸探親的藉口下,我從香港於八○年代悄入神州,亦開始了我一段兩岸情的探索之路,早在八○年代初我應北京統戰部之邀,在前政協常委徐四民夫婦的陪同下,從香港搭機前往北京,當飛機在北京機場降落,機艙打開走出後,我首見了五星旗,內心的緊張真不可言喻。在台灣的反共教育,五星旗代表着的是「萬惡的共產黨」,這裏是鐵幕,我的心快從口中跳出來。反共教育的成長對大陸的負面教育深印於腦海中,當統戰部官員十分客氣地表示拜讀過我許多文章,在當時兩岸極端對立相互仇視的時代,我的反共文章乃台灣主流,但攤在大陸官員之面前,覺得是罪大至極。簡直自投羅網恐被關進秦城監獄,但靈機一動,表示若要關秦城監獄請求應按姓氏關,如此我就可以和江青關在一起,成就我的獨家專訪。這個請求沒有實現,代之而起的是統戰部在毛澤東與江青在釣魚台賓館的家晚宴,人去樓已空,但亦捕捉過往毛江情懷,對一個來自台灣的媒體人真是驚艷又興奮,這第一次踏入大陸的經驗深烙於腦海中,新鮮、刺激、更驚奇的是大陸一片的藍螞蟻,浩浩蕩蕩,這是一個多麼不同的國度,充滿了神秘感。

接着,我又回到了福建探親,見到從未謀面同父異母的姐姐,親情鄉情的迴盪下憶起父親未過世前日夜思念家鄉的景象,今只得於老事物中捕捉一二。在台灣多少人少小離家,思念伴着懸掛家鄉的人與物,人為的隔離實背離了人道親情,為此,報章中不斷鼓吹應讓老兵回鄉探親,讓老兵有生之年回到日思夜夢的家鄉去見親人,篇篇的文章,懇切的呼喚。蔣經國總統終於在1987年底開放了老兵回鄉探親,老兵們興奮地邀請我與第一批回鄉者同行,並頒給我「老兵之友」的獎牌。當年飛機在上海機場落地,見到老兵與前來迎接的家人抱頭痛哭,懷念,思盼之情都融於熱淚中,這一幕令人酸鼻,也感慨余光中詩中的那淺淺的海灣從此不再承載沉重的鄉情,親人相見的激情燃燒,是近半個世紀的等待期盼。

回首這段歷史,都背負着歷史的沉重,這兩岸中國人的傷痛經過了數十年才得開解,實是來之不易。

九○年代兩岸終於有了非正式官方接觸海基海協的成立,但之前有諸多的有心人士努力地推動開放政策的大門,我們見證了這段歷史,也記錄了這段歷史,更參與了這段歷史。

今天兩岸的交流不斷深化,台灣到大陸的觀光客有一千萬人次,台商在大陸設廠的有八萬多家,投資額二千多億美元,大陸的觀光客赴台,兩岸的三通,兩岸的親人隨時可通電話見面,看看周邊國家南北韓的局面,仍是親友相隔,實應為中國人的智慧、抱負、胸懷、魄力而驕傲,兩岸中國人為了共同的發展開創了新局,現兩岸不斷的交往,經貿交流乃是手連手的工程,文化交流乃是心連心,只有心手相連才能共創雙贏。

兩岸交流是需要一個心理調適的過程,在兩岸長期達半個多世紀的敵對,相互醜化,要達致開誠布公的水乳交融實有一過程與階段。這個過程乃在兩岸共同的努力下終於開展了交流的樂章,也更在馬英九執政後為兩岸關係推進了新的里程碑,今天我們應珍惜這得來不易的開放成果,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段艱困的開放過程實是英雄造時勢的寫照!

現在兩岸的交流層面愈廣,台灣的政治生態北藍南綠,南部長期的仇中反共情緒在地下電台的催化下,令純樸鄉民迷惘。長期以來的宣傳,加之綠營背景縣市長的耕耘下鞏固的綠色板塊,成為國民黨難以攻堅之地。今天兩岸的交流,應加強中南部基層的交流,台灣已有一千多萬人次到大陸旅遊探親,但仍有許多中南部的本省籍人士從未到過大陸,甚至初到福建探訪的南部民眾驚呼原來閩南的人都會講我們的台灣話,他們才知道其實台灣話就是閩南話,這讓台灣南部鄉親能產生同文同種不可能割捨的血源關係。此外要尋找中華文化的認同,並從城鄉的記憶開始,台灣中南部的人士到閩南地區,除語言相通,風俗習慣相同,甚至古老建築的風貌也相同,在台灣現在的農村都市化後,這些老建築只有在記憶中去找尋,古老的城鄉記憶正是連結兩岸的臍帶。

兩岸交流三十年,現又進入新的階段,期待未來有更寬闊的空間,有更深入的議題探討。近中共九十周年黨慶,總書記胡錦濤再為兩岸關係發展下新的註腳,他指出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全面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擴大兩岸各界來往,兩岸乃透過大交流,大合作的發展潮流成為現階段兩岸交流的主軸。沿此軌道前進,可預期未來發展成果必豐碩,誠如毛澤東所言︰道路是崎嶇的,前途是光明的。

文:江素惠
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