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拉:時間的遺址——印尼棉蘭瑪腰張榕軒墓園

張榕軒受封清朝光祿大夫花翎二品頂戴
(資料圖片)

1906年11月25日,中國著名工程師詹天佑負責勘測設計的潮汕鐵路正式通車。潮汕鐵路為窄軌單線,北起潮州西門,南至汕頭,全長共42.1公里,是中國第一條由華僑投資的商辦鐵路,在中國近代史上開創了民辦鐵路之先河。

潮汕鐵路通車之日,除了清朝的交通大臣等各級官員外,參與盛典的海外華僑還有來自印尼蘇門答臘棉蘭的張榕軒(煜南)和張耀軒(鴻南),張氏兄弟為潮汕鐵路的創辦人。

參觀張榕軒墓園

張榕軒死後葬在身前居住的茂榕園之中。
(資料圖片)
多次受邀到棉蘭演講和畫展,認識了張洪均夫婦。一次,他請早餐後,把我們從唐人街的餐飲店,載到一條比較偏遠的小巷子。巷子小得可憐,想必連路名也沒有,周圍那些矮房子,不但不起眼不整齊,且顯得有些破落,附近居住的全是印尼人。

張洪均拉開圍牆大門,只見草木茂盛,環境清幽。他領我們進入門內,入口處見一石碑,上書「榕蔭堂記」,碑上綠色的蓋頂,和爬滿一牆的綠葉,石碑的青綠融成一色。「榕蔭堂記」碑文為張榕軒自撰,內文說明這裏為1899年日里蘇丹的贈地,地契入案,讓子孫世代相傳。1900年完工,2年後將這中國式的單層樓房命名「榕蔭堂」。一個轉身,「茂榕園」刻在紅色牌匾並懸於大門上端。

「當年茂榕園的範圍很大,後來被當地居民霸佔,建了房屋,剛才外頭那些房子,土地原來皆屬此園。」張洪均淡淡地說:「大概很難再把土地討回來了。」印尼經過多起排華事件,居於海外的華人,深明這為難處境,同情下唯有感嘆,不敢追問。秀麗可親的張太太轉開話題:「今天特地帶你們來看我們曾祖父母的墳墓。」到這時才曉得,原來張洪均是張榕軒曾孫。

兩個朱紅色的墳墓在如茵綠草坡上比鄰而立,周圍植滿紅葉碧竹翠松,乾淨整齊。張洪均說:「住在附近的工人每天都來打理。」

墓碑立於大清宣統三年辛亥(1911年)歲季秋月,立碑人為張的5個兒子:步青、瀚青、宸青、銘青、本龍及20個孫子等。碑文記錄張榕軒為光祿大夫花翎二品頂戴、商務大總理、潮汕鐵路董事長等。其實張榕軒也是荷蘭殖民政府封賜的瑪腰,1904年獲得爪哇總督頒「柯士德獎章」。荷蘭殖民政府為紀念他開發棉蘭埠的功勛,還將棉蘭一條繁華馬路命名為張榕軒路,但其墳墓碑石上只記載大清封賜的功名和職務。

棉蘭開埠居功至偉

原籍廣東梅縣松口的張煜南(1851-1911)號榕軒,17歲隻身到印尼雅加達,起初在愛國僑領張弼士門下任職,後自立門戶,轉到蘇門答臘島棉蘭發展,1878年和張弼士合資開設墾殖公司,種植橡膠、咖啡、椰子和茶葉等,擁有數千工人,後合資創辦日里銀行,成為商界中翹楚人物。1879年,把家鄉的弟弟張耀軒帶到棉蘭。張耀軒亦是另一個商業奇才,協助兄長發展事業。

張家兄弟對棉蘭開埠居功至偉,且熱心公益、樂善好施,先後興建關帝廟、天后宮、觀音宮,後又獨資創建華人敦本學校和中華學校校舍,實施免費教育。接着創辦日里中華商務總會,兼代辦護照,方便華僑歸國省親,拉近僑民與祖國政府的關係;又建造棉蘭日里河大鐵橋,創立濟安醫院、麻瘋醫院,為貧困者施醫贈藥,免費治療等。荷蘭殖民政府因此封授「雷珍蘭」、「甲必丹」、「瑪腰」等官職。在中國投資創辦潮汕鐵路建成後,清政府為表彰他們的業績,1907年授張榕軒為三品京堂候補,後委為南洋商務考察欽差大臣,授張耀軒為四品京堂候補。

兩兄弟也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捐助故鄉松口高等小學,溪南公立小學等;為周濟貧苦鄉民,設立松口、汕頭樂善社,其他建橋築路也不落人後,福建龍岩建峰橋、五星橋等,上海廣東紅十字會、孔教會,廣東深水浦醫院等都樂捐巨資,也曾捐出10萬元給香港東華醫院。

在同盟會會員謝逸橋發動下,張耀軒為支持孫中山革命事業捐出大筆資金。1912年,孫中山臨時大總統特為張耀軒親筆題贈「博愛」大字一幅,表彰他們對革命的支持。

難怪我第一次看見張榕軒的名字,是在檳城極樂寺的「建寺碑記」,刻在石碑上的記錄經過時光嬗遞,歲月滄桑,漬迹斑駁而漫漶不清,只見「榕軒張京卿大人者為日里瑪腰檳城領事……」年輕時遊極樂寺,行經路過停下來讀碑文,僅是因為對華文文字的興趣。模糊不清的文字裏,不太在意記載的究竟是什麽。

當時完全不知道,在2010年的某個午後,我竟有緣站在印尼蘇門答臘島位於棉蘭的茂榕園,看見「榕蔭堂記」石碑上鐫刻的名字張榕軒,還有他和夫人的墓碑。

文:朵拉
馬來西亞作家、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