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二十一世紀的養生

何志平專欄《允执厥中》

上周,我應邀前往福州參加「第十二屆國際易學論壇——易學與養生」,並發表了題為「養生——從『生存』到『生活』至『生命』」的主旨演講。

法國大文豪雨果曾說:「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生活。」人不因擁有物質而滿足,人以追求幸福美滿生活、創造社會財富為理想。生存是一種物質需求,維持肉體的存在及機能的運作,個體重於己身,須與萬物進行競爭,適者生存;生活則是生存的提升、理想的歸宿,是延年益壽、體魄健全,人際互動和社交關係。若從生命與死亡的角度加以解釋,救死和扶傷就屬於生存的範疇,而保健、益壽和延年卻不一定與死亡有關。世界變化,人類進步,現代社會已非單純關注「死亡」、「病」、「不死」、「無病」等生死相關問題,人對於健康、醫療衛生及生活質素的要求也不斷提升。如減肥、植髮、纖體、皮膚漂白、美顏、修甲等保健功夫,精神奕奕、面色紅潤、中氣十足等健康標準,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儘管現今科技發達、物質富裕、生活舒適,人類的壽命依然不長,仍無法確保人人可以長命百歲。於是,生命與福氣,常常被人掛在嘴邊。一個人的生命究竟如何生生不息、達致長壽、獲得永久的福氣?

我認為,人必須要從片面追求社交領域中的歡愉,提升到追求精神領域的人生。也就是,人在生存、生活之中,思考人與心、人與天道的關係,透過融入自然規律,探求生命的真正意義。

錢穆先生在《人生三步驟》中,提出:「人生必須面對三個世界,第一階層裏的人生面對着物世界,第二階層裏的人生面對着人世界,須到第三階層裏的人生,才開始面對心世界。面對物世界的,我們稱之為物質人生。面對人世界的,我們稱之為社會人生。面對心世界的,我們稱之為精神人生。」我將其歸納為人生的三種境界,物質的人生、社會的人生和精神的人生。三者之間既是一種由低到高的遞進關係,也是一種孕育與包容的關係。物質的人生孕育了社會的人生,是社會人生的前提和基礎;社會的人生又包含着物質的人生,是物質人生的昇華;精神的人生既建立在社會的人生之上,同時又超越了它,達到精神的超脫和解放。人生的三種境界一步步向上,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也一步步提高。

但如何追求最高層次的人生境界?《易傳.說卦》中云:「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也就是說,人只要不斷格物窮理,透過不斷的思考去探索天人關係,尋求合一之道。

《中庸》中亦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命之謂性,即人之性由天命得來,合乎儒家所說的,以生命為宇宙本體,人類生命就是宇宙生命的發揮。天命所予你的,就是人之稟賦,這就叫做性。率性之謂道,即率此天性而行便是道,這是一種內省的功夫,人受了此性,這就在人之內有了一份天,即是說人生之內就見有天命,率此天命而行就能夠通天人。

養生需通天命,就要知天命,瞭解天命就必須先讀《易經》;二信天命,亦相信天命;三順天命,為依天命而行,不滯後也不冒進;四承天命,則是一種對將來的寄託。

實際上,我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中的各項活動,已體現出人性與天性,足夠養生通天命。一般可從「衣、食、住、行」四方面去闡述:衣,穿衣的講究;食,食物的配搭,茶道、茶藝、茶禪等;住,居住環境的佈置;行,不單指行走,主要泛指日常生活的活動。如中國傳統的六藝或四藝,或西方的唱音樂、舞蹈、戲劇等,又或道家修煉方法中耍太極、耍功夫、耍八段錦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和形式,帶出養生的竅門。

養生,不僅要使生命擁有更多的力量,亦即生命力,而且還要生生不息,源源不斷。這樣,命才能夠得以延續和傳承。當下,雖然很多以前被視為絕症的疾病,因科學家發明出新的藥物及治療方法,已被攻克治癒。但也僅是「生有限」,要想達至「命無限」,我們就需要更進一步的追求,需要積極進行養生的功夫。

養生,其實就是未來人生之道,是人生的目標,也是人類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人類文明的進步。

文:何志平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