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火:花非花,更是花

莊心珍《「辛」路歷程》,2011 年
(作者提供,源自《花非花——莊心珍回顧展》)
頃接莊心珍的一部新畫冊,是她個人逾半世紀回顧展的版畫結集,映入視簾、畫冊的題簽是「花非花」三個字。令我感到灼人的刺目和一縷的傷痛。

時人也許不太知道畫家莊心珍的真姓名,莊心珍的原名叫莊淑昭。莊淑昭是心珍在失明前的姓名;心珍是莊淑昭在失明後的姓名。我是打從莊淑昭時代認識她的。

1983年秋,我在美國中西部大學城—愛荷華遇見她,那是在愛荷華每年一度「國際寫作計劃」活動期間,我是受邀作家之一。她當時在愛荷華大學攻讀藝術碩士。她告訴我,為了學習版畫,曾單槍匹馬隻身跑過倫敦、巴黎、美國、新墨西哥州和以色列等地。後來聽說愛荷華大學是文化、藝術重鎮,又獨闖這個美國偏遠的小城。

莊心珍《眾生.踽踽獨行》雕塑, 2010 年
(作者提供)
那時她創作大量版畫。記憶中,她曾送我一張版畫,畫題就叫《網》,網中是一個個糾纏不清的人生掙扎。她認為人生是一張無形的網,「更可悲的是他們甚至把層層的網視為身體的一部分」,可視為她對人生的詠歎調。這是她來愛荷華之前的作品。她到了愛荷華之後,愛荷華河畔嬗變的四時景色及濃濃的人文、藝術氛圍,使她的版畫作品現出亮麗的色塊。

拿到藝術最高學位的她,因我的薦引,在香港這個蕞爾小島工作一年,之後便返回她的祖國新加坡,在藝術院校執教鞭。以後,大家均為生活奔波,失去了聯繫。再後來輾轉聽到關於她的不幸消息,她因劇烈頭痛入院,患了腦積膿,動了五次腦部手術。最後的一次,當她蘇醒時,她發現周遭的世界一片昏暗,事前醫生並沒有告訴她會導致這一結果,事後醫生向她宣判:她永久失明。

有很多人在黑暗的世界中沉淪,然而,對於執一己藝術理念的她,是不會輕易放棄藝術生命的。版畫是一種繁複的藝術表現形式,工序也是較複雜的,對於早已摸熟版畫規律的她,她毅然決然用心去寫。也許在失明後,她立意讓以前的莊淑昭畫上時間的句號,開創了用心去珍之重之創作的莊心珍階段。她憑着她的感覺,用鋼針在蠟面上畫出線來。莊心珍在失明後創作了大量作品,而且寫了不少散文、小品及評論文章,每年都有新書出版。

大抵五、六年前,她在給我的一封信中透露,她跑了一趟巴基斯坦,「感受那無垠壯麗、奇偉的山區風光」。

她說,她在巴基斯坦北部、一座雪山環繞小山城的青綠葡萄樹下枯坐,寫下這樣的一段文字:「反正葡萄架上的枯榮我也看不清,我就喜歡坐在葡萄架下的那種感覺,特別是獨自一個人可以聽書,可以冥想,可以靜坐,可以讓思想天馬行空,讓幻想遨遊虛空。想到李太白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看似豁達,箇中卻透着一絲蒼涼。人要經過多少人世的滄桑,多少經歷,多少歷練,多少風雲變化,才能使人無不自得?」這是她的近著《葡萄架下》開篇中的一段話,蕩漾着一位失明畫家的心語。畫家在葡萄架下,用心靈去讀那一縷漫漫孤寂的蒼涼。

來信又說,她還遠道跑一趟紐約州小鎮Vermont(中譯佛蒙特,她則賦予另一個盎然詩意的名字─柏夢),這是一個只有五百居民的寧謐小城,有白皚皚、厚敦敦的雪地、迷濛的遠山、絢麗萬般的晚霞、四季常青的柏樹。她動情地寫道:「那蒼勁崢嶸的柏樹與燦爛的冬陽合作,在雪地上揮灑出一幅幅韻味十足,疏密有致的水墨畫。」

這是她的感覺加想像在心田描繪出來的景象。柏夢有無日無之的文藝活動,「小說朗讀、詩歌吟誦、幻燈欣賞、名家講座、畫室開放參觀、交流分享創作經驗……。外頭是零下的寒冬,餐廳裏、消閒室內、講堂內時間一到,總是人頭攢動,溫暖如春。」 心珍在這個澹雅的小天地,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進行創作交流。這一個月美好的回憶,已化成心珍《柏夢之聲》系列作品。其中有一幀The call of the Earth Ⅲ,畫面上是呼嘯的莽莽原野,展翅南飛的雁群,萋萋的草木,明亮逶迤的河川……─這些在現在人視野逐漸縮小的大自然景觀,心珍卻刻意從畫筆中─呼喚回來。這是心珍心靈葡萄架下的一角澄明的天空。

心珍這次回顧展,有多件雕塑作品,其中有座雕塑叫《眾生相.踽踽獨行》。藝術是個人心靈的抒描,由來都是孤獨的,於心珍尤其如此。她的失明,曾有過意志的消磨,但她沒有把之前的夢想放棄,而是在一條更曲折迂遠的道路趔趄跋涉,實現始初的憧憬。

花非花,更是花。

文:彥火
香港散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