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炘:蘇童徐小斌談文學創作

一眾嘉賓在文學座談會上,左起:本刊特邀主編潘耀明先生、
徐小斌女士,蘇童先生,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副秘書長李俊杰先生,
香港作聯執行會長陶然先生。(付曉攝)
提到當代中國作家,蘇童和徐小斌這兩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蘇童的《妻妾成群》(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家喻戶曉;徐小斌的《羽蛇》則被譽為九十年代女性文學的代表作之一。10月30日,兩位作家應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的邀請,赴港進行了三場演講。當日上午及中午,蘇童先生和徐小斌女士分別以「作者與讀者」及「呼喚與回答」在香港歷史博物館進行了兩場演講。晚上則應香港作家聯會的邀請舉行了一場文學座談會。

蘇童經常被視為內地「先鋒派」小說家的代表人物,他的長篇小說《河岸》以文革為背景,2009年,他憑藉這本小說獲得了有亞洲諾貝爾文學獎之譽的「曼氏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蘇童的文字被評為頹靡耽美,甚至很多評論家會視之為男性版的張愛玲。在座談會上,蘇童認為文字帶有時代的烙印,閱讀文字,可以讀出那個時代的氣息。在閱讀由清末民初到現在的小說後,蘇童發現,在五四運動之後,明清時代的小說傳統斷了,而他們那一輩1949年之後出生的作家,在成長過程當中很少閱讀古文,這更令他們對傳統的繼承相對薄弱。

對此,蘇童嘗試不再糾結於小說中的文字,他認為文字最好的表現方式是脫離時代烙印,使用文字應該做到「看不見雕琢的痕跡」,以情節吸引讀者。蘇童認為,當讀者不再談論他使用的文字,而關注小說給人的震撼感,這才是他可以宣布成功的一天。在談到這點時,蘇童特別提及本刊早前對他的採訪,說他受到了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很大影響,這是因為:「(《百年孤獨》)的敘述方法,甚至詞語的使用,都對一大批年輕作家產生了影響」。他也認為,一陣大風吹過樹林,樹木免不了鞠躬致意,向偉大的作家鞠躬致意不是什麼羞恥。但,擺脫大師的陰影,才是作家成長的另一個環節。

席間,有人問蘇童,說張愛玲是否也對他產生過影響,蘇童則笑道,張愛玲曾經在看了他的小說後,給了「就他(蘇童)學的像」的評語,但是張愛玲在內地長時間被禁,令蘇童很晚才看到張愛玲的小說,因此在創作前幾部被認為「學的像她」的小說之時,還未看過張愛玲的小說。但張愛玲在蘇童心目中佔據很重要的地位,他認為中國最偉大的作家,是魯迅第一、沈從文第二、張愛玲第三。

有着編劇和作家雙重身份的徐小斌,在座談會上暢談了她對文學的基本理念,她認為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編劇,因為她在編劇方面的產量不高,雖然編劇的收入和作家不能比較:「如果說編劇的收入是一個金山,作家的收入只是其中一粒金沙」,但她更喜歡以作家的身份和讀者見面。她認為好的小說,應該是對生命的關照,是作者以靈魂寫出作品,也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感動人心,故此,她強調好的小說,不可能是命題作文;好的小說家知道什麼應該寫,什麼不應該寫,不能違背做人的原則。

徐小斌還談及了小說細節對作品的影響,她認為小說的細節可以是決定成敗的關鍵,無論電影和小說,在刻畫人物內心的感情時,都應該重視刻畫人物的內心細節,只有細膩而獨到的進行刻畫,產生出來的作品才能感動人心。

在活動結束後,兩位作家翌日便和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的秘書長何志平先生一起前往美國紐約,參加亞洲協會(Asian Society)與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聯合舉辦的中印對話(The 「Chindia」Dialogues)活動,並沿途訪問多所美國著名高校。

文:李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