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閻錫山故居——中國民國史的縮影

閻錫山故居正門,曾經有30 座庭院,800 間屋宇,可謂盛極一時。
(作者提供)
今年正值辛亥革命100周年,此時來到閻錫山的故居考察參觀,有助於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人物和社會。歷史上有說法:認識中國近現代史則要認識山西,認識山西則須閻錫山。當代學者說:認識閻錫山則不能不瞭解他的性格、思想上產生重大影響的閻氏家族。

當年修建的鐵路迄今依然穿村而過,閻錫山故居前的公路兩側是茂盛的柳樹和楊樹,故居背靠五台山,四周是一望無際綠油油結出豐碩玉米棒的田野,田徑間種植了盛開黃花的向日葵,在秋日的陽光照耀下,在和熙的微風中,彷彿一幅美麗的油畫。這是一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充滿神奇故事和傳奇色彩的地方 。

閻錫山,這個統治了山西38年的新軍閥,封建獨裁者,有很多人研究他,想要瞭解他。到他的故居去看看,有助於全面瞭解他的一生。閻錫山出生於五台、定襄交界的河邊村。這個村原屬五台縣,現屬定襄縣,距離定襄縣城22公里,閻氏故居就坐落在村中。它原本是一普通農家小院,民國後,閻錫山做了山西督軍,光宗耀祖,衣錦還鄉後,便在原庭院的基礎上進行翻修擴建。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擴建,到30年代才竣工,歷時14年之久,耗銀140萬兩,建成近30座庭院,800餘間屋宇,佔地面積61,834平方米。現仍存18座庭院,575間屋宇,佔地面積3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0平方米。

全部建築分上、下兩院,亦稱南、北兩區。南區為閻氏舊宅,地勢居高。閻錫山做了督軍後,又在此興建了都督府、南都督府、上將軍府等府第。他被袁世凱封為一等功侯後,又於此建起四角小樓,名其曰「得一樓」。

北區較低,是閻氏故居的主體建築區,由東西花園組成。東花園為三進大院,由西向東,逐漸升高,每進院落都有主廳與配廳,全是中式建築,樓台閣榭,雕欄玉砌,頗為講究,號稱「五脊六獸排山瓦,挑簷插飛掛鐵馬,立欄臥欄露明柱,鼓墩岩石接出廈」。步入東花園的大門,一眼可見這是座石牌樓式門樓,兩旁為磚砌八字照壁,門頭懸有「文淪草廬」四大金字的匾牌。門內是一座小巧景致的假山,半擋着來人的視線,不可一眼望穿。轉過假山為第一進院,全院均用鵝卵石與青磚鋪成幾何圖案,院東為高大的二層樓,南北分別為出廈大瓦房。由第一進院穿過道,進入第二院落。這裏,有三間瓦房的正廳,內設桌椅,是閻氏家族的議事堂兼宴客廳,南北有出簷抱廈通往第三進院。第三進院築有三層樓房,儼然宮殿,站在三層樓頂,可遠眺河邊全村。

與東花園隔街相對,為西花園。西花園佔地2畝7分,呈長方形,亦建成三座四合小院,但規模、氣派均不及東花園,整個居住區高牆護衛,地下有暗道通往村外,儼然城堡。現在,這座院落中設有民俗博物館,遊人不僅可觀賞這座建築,而且可以瞭解當地民情風俗。

故居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孫中山為閻錫山書寫的「博愛」豎立於正門照牆之後。起居室中陣列有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作為第二戰區副總司令兼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在閻錫山老家與第二戰區總司令與閻錫山會面分析抗戰局勢問題的蠟雕塑,馮玉祥將軍在閻府與閻父會面商談反蔣事宜的蠟像雕塑,反映了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的情景。閻錫山女秘書五姑娘政治婚姻和悲慘自殺的真實故事讓人回憶民國舊事。閻府內有內地最大的私人住宅軍事地道,馬車和馬隊的豪華,長工居住的院落,家眷居住的庭院,站在屋頂陽台上俯瞰閻府建築群的宏偉,展現了明清建築的風格。遠眺雄偉俊秀的五台山,西下的夕陽染紅了河流和樹林,構成了美麗的圖案。最讓人難忘的是鐫刻於閻錫山故居庭院的家書,是中國傳統家庭道德教育的經典,作為當今中國年輕一代人,有機會應該讀一讀這一部家書,會終身受益的。

參觀閻錫山的故居,從而窺斑見豹,知曉20世紀前半葉,瞭解山西和中國近現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一個重要管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閻錫山和他家族的興亡,再一次印證了歷史的規律和法則。

文:黃健
作家、廣西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廣西文聯副主席、廣西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