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錫:「文人畫」的五個方面與中國藝術精神

優秀的文人畫家不是普通的「文士」,而是足以代表國家民族的智慧和良心的知識階層中的精英份子。

「藝」,就是種植(見《說文》),那是相對於客觀自然的人工行為。所謂藝術,便是人工與自然爭勝,以顯出人類的智慧和審美創造力。文人畫是中國特有的畫種,集中體現了中國藝術的精神。它是以水墨、線條與寫意形象為主要表現手段,能反映士人的意趣、才情、風度、懷抱的中國繪畫。

而「士人」,是指「士可殺不可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那種「士」。所以,優秀的文人畫家不是普通的「文士」,而是足以代表國家民族的智慧和良心的知識階層中的精英份子;他們有度越時流的遠見卓識,有離塵脫俗的高潔懷抱,有熔古爍今的廣博學問,又有鍥而不捨的實幹精神。

他們以自己顯示高尚理想和堅實人格的不同凡響的創作,不僅為推進中國畫藝的發展作出貢獻,而且在正義被遺棄、善良遭踐踏的艱難時世中,廉頑立懦的「勵志」作用。

文人畫體現的中國藝術精神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張揚正氣,超脫凡庸——內容與形式並重

文人畫是形式與內容並重的繪畫。就內容而論,它有表現閒適雅趣的一面,但還有更重要的一面,就是:通過對梅蘭竹菊、枯木秀石或其他山水、花鳥、人物形象富特徵性之概略描繪,表現抗爭不屈的精神、堅貞剛直的性格、修潔自持的懷抱或灑脫飄逸的氣度。那是文人畫的上品;倪瓚(1301-1374)、徐渭(1521-1593)、八大山人(1626-1705)等便是上品文人畫家的代表。

二、象外求神,骨法用筆——講求氣象、神韻、線條之美

「六法」第一條便是「氣韻生動」。宋人詩云:「意足不求顏色似,前生相馬九方皋。」意思是,畫畫不必太講求細節的逼真,最主要能凸顯對象的風采、神韻;就如九方皋相馬,關注的首要在是否千里良駒,至於顏色、性別,往往忽略。鄧小平先生的名言:「不管白貓黑貓,會捉老鼠的便是好貓。」其實最得九方皋相馬的神髓,和文人畫的創作理念可謂一脈潛通。

文人畫「意象」的營構也和西方印象派有別:主要靠水墨、線條。所謂「骨法用筆」,就是強調線條的力度和韌性,通過使轉提按形成的濃澹燥濕的各種變化,去構成意象,表現神韻,並顯示作品的才氣與情懷。所以其線條運用能取得獨立於形象之外的自身審美價值。

三、和合共融,相得益彰——詩、書、畫多元互補

繪畫是所謂「空間藝術」,詩歌是「時間藝術」,但中國則書、畫同源,進而詩、書、畫合一,形成超越「三維」空間的「四維」時空藝術,體現「和合共融,多元互補」的中國文化精神。它將空間與時間、直觀與冥想、有限與無限,聯繫、統攝起來,開拓了自由表現的新天地。這在世界藝壇上是獨一無二的。

四、入而能出,我用我法——傳統的繼承與超越

有種流行的觀點認為:東方藝術「保守」,只重師承,不求創意。其實是很大的誤解。中國人講繼承,並非不求變化、超越,只不過他們較強調在「繼承」基礎上創新,而不喜歡像西方五花八門的現代流派那樣,一下子「六親不認」地割斷傳統,弄至面目全非而已。

五、畫如其人,崇尚品格——注重藝術家的修為(人品、學問、才情、襟抱)

畫品與人品雖然不能絕對劃上等號,但總不會絲毫無關。明白這點,因而有意識地強調畫家品德修養的,在中國藝術史上,杜甫是第一人。這從他題贈鄭虔、曹霸等畫家的詩中可以看到。由杜甫啟其端,再經唐代張彥遠、宋代郭若虛等人的揄揚闡發,這一崇尚藝術家品格內涵的觀點,終成為中國文人畫理論的重要一環。

以上提及的五個方面:內蘊,形式,不同藝術的相融互補,對傳統的因革以及藝品人品之講求等,相信已大體涵括文人畫的主要特徵;而從中亦可表現中國藝術以至整體中國文化的精神風貌。

文:周錫
作者為香港大學中文系名譽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