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海盜.英雄

何志平專欄《允执厥中》
香港的老故事很多,我始終念念不忘的是張保仔之傳奇。

張保仔是海盜。十九世紀,縱橫南中國海。因謀略過人、處事有道,稱霸珠江三角洲。清嘉慶中葉為其海盜團全盛時期,徒眾數萬,大船800艘、小船過千。常年活動於珠江出海口的香港大嶼山一帶,專劫洋船、官船和糧船。更以香港為根據地,開荒生產,與海外華僑通商、貿易往來,促使人煙荒蕪的香港島逐漸興旺發達,居民達20多萬,人稱「第二鄭成功」,並經常集結大隊,抗擊侵犯中國領海的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等國船艦,曾一次擊沉葡萄牙海軍18艘戰船。自此,殖民者提起張保仔,無不膽戰心驚、咬牙切齒。

應該說,那時張保仔在大航海和殖民地拓展的跑馬圈地競賽中,憑藉海盜團多年積累的海上技術、海商網路以及毫不遜色的軍事能力,一次次斬斷了各殖民者伸向中國的黑手。張保仔,也是英雄。

可悲的是,張保仔的背後,是政治極度短視、長期「閉關鎖國」的清朝政府,「舉世顛倒,故使豪傑抱不平之恨,英雄懷罔措之淒,直驅之始為盜也」。清廷不惜聯合英、葡海軍共同圍剿,結果聯軍卻屢戰屢敗。後來,新任兩廣總督張百齡改變策略,立「禁絕岸奸策」,同時亦派能言善辯之人勸降游說。張保仔屈從「大義」,投降了。但其內部反對者六七萬人,偕同大小船隻千餘艘,留在香港,堅持不願歸附。最終走投無路,紛紛揚帆菲律賓、北婆羅洲、馬來西亞等地。這是四邑人近代在契約華工出現之前,流向海外最多的一批華人。

擾攘一時的海盜風波終於平息了!但清廷並未因此意識到國家海上力量的薄弱,重用張保仔,反因一時的平靜自喜狂妄,陷入虛假的安全幻覺。在日後再受外來海上軍事挑釁時,竟束手無策。僅有的一次對外大海戰,卻以全軍覆滅載入史冊,直接導致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土崩瓦解。

我每每想起,心中猶如山呼海嘯。為什麼西方的海盜可以在強國富民中發揮積極作用,永遠被奉為英雄、流芳百世?不僅變成國家崛起的排頭兵、拓殖擴張的先驅,而且引領海軍以「反海盜」名義對外不斷拓殖擴張?西班牙對第一個完成環球探險航行的海盜斐迪南.麥哲倫,舉國敬仰;英國給海盜梟雄法蘭西斯.德雷克封爵士授「上將」,統領海軍打贏1588年英西海戰;美國把「國家海盜理論」的創始者馬漢,尊為先師……然而中國那些驍勇善戰的海盜,不僅沒有報國保民,反倒死無葬身之地,今人仍羞於提起?張保仔之流,泱泱十三億國人中,又有幾人知曉?中國正史及官方評傳,有梁山泊好漢,可從無海盜。唯一宣傳的偉大航海家、和平使者鄭和,中國第一位世界航海者,其實出海主要肩負追剿前朝政敵的使命,歸航時也只不過成了外交使節。

假若海盜是海洋文化中最精彩的民間解讀,那麼中國人原本可以超越,或者至少同步於西歐的海洋國家,而獲得在海洋上更廣闊的空間。可是,中國是一個從心底裏藐視、譴責擴張的國家和民族。幾千年領先的華夏農耕文明,保守、排外,重內治,樂內耗、內戰與內鬥。一次次的內殘自戕,消滅了海盜,也銷蝕了中國海洋上空不時閃現的那燦爛而短暫的藍色輝煌。

唐太宗李世民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天,當中國最多的外交煩惱,幾乎全部與海有關時,回望歷史,我們又該做何感想?

張保仔們,他們究竟是海盜,抑或英雄?

文:何志平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