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中國有獨立媒體的生存空間

「中國仍有獨立媒體的生存空間」。7月11日,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女士在香港外國記者俱樂部的發言上如是說。胡女士此次演講的標題為「在中國運作獨立媒體公司——我們如何做到?」,演講會上也同時推出她最新在香港發行的英文雜誌——《財新週刊》(Caixin Weekly)。

因為多次刊發揭黑報道,胡舒立被美國《商業週刊》評為證券界「中國最危險的女人」,也被《華爾街日報》稱為一個「扒糞者」。胡舒立是個資深的媒體人,先後在《工人日報》和《中國工商時報》任國際版編輯。1998年,她創立了《財經》雜誌,並在其後的十年擔任總編輯。正是這本雜誌,讓胡舒立聲名鵲起。對政府腐敗的曝光,以及對SARS疫情的揭露,使得胡舒立和她的《財經》雜誌在調查新聞中贏得了廣泛的聲譽。2009年底,她離開《財經》去創立了財新傳媒。

她的工作也贏得了外面世界的喝彩:2003年她獲得了《世界新聞評論》頒發的「2003年度國際編輯」獎,後來又獲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頒發的「2007年度路易士里昂新聞責任與正義獎」,以及被《外交政策》評為全球100名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2011年,美國《時代》週刊公佈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胡舒立女士獲選。

在此次演講中,胡舒立討論了幾個議題,其中包括在中國獨立媒體可以發揮的作用。胡女士將其解釋為「我們用充滿勇氣和專業的報道,超越所能達到的極限,將真相展示在大眾面前」。她也指出,網絡的出現,為公眾提供了一個更大的展示真相的公共空間,極大地提高了媒體的影響力。

關於媒體的審查制度這個不可避免的問題,胡舒立的回答比較出人意料。她承認在中國,記者所受到的法律保護很薄弱。然而,當問到她採訪中的最大的困難時,她表示大多數問題其實是來自於利益集團,而並非政府。而且,她解釋說,通過對採訪資料的技術性處理,其實可以避過這些外界的壓力。比如,在《邵氏「棄兒」》,這篇曝光中國一所孤兒院的運作內幕新聞發表之後,這個特別的故事連同記者們所蒐集到的相關資料就迅速在網上流傳,在社會上有了很大的影響。

最後,胡舒立稱,她的記者們其實並不需要太多擔心法規或者外在壓力對報道的限制。相反,他們更注重於可以得到的機會。而事實上,隨着互聯網在中國的蓬勃發展,網民數目驚人地增長,這個空間已經擴大了許多。而且,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給了媒體充分的發展機會。她說,中國的新聞很多,機會也很多。

談到對中國媒體的印象,許多外界的觀察家表達了相同的觀念:中國政府通過法律和非法律的途徑,限制言論自由。所以,在這次演講會上,關於胡舒立或者其他獨立媒體是否需要面對公開或內部審查的提問,一直貫穿在演講後的答問時間裏。然而,胡舒立和財新傳媒的繼續存在,也許可以反駁中國沒有獨立媒體空間的假設。或許現在,中國還不是一個媒體業的理想環境,但是顯然也不是外界貶低者所形容的那麼惡劣。

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助理研究員:
付曉、高名曆(Nicholas Gordon)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