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秋:讀柳和清藏林風眠畫

文中提及的林風眠人體帶佈景線描畫,
創作年代約為40年代,水墨設色,67x66cm。
(《柳和清藏林風眠作品集》)

《柳和清藏林風眠作品集》這本畫集作品的收藏者柳和清先生,上世紀四十年代後期認識林風眠先生,直到林先生在香港故世時,都是林先生的好朋友。

我與林先生上世紀認識,早於柳先生四年多,我在重慶磐溪黑院牆時,一日早中晚三餐去食堂吃飯,都走過林先生那間茅屋——既是寢室又是畫室的房門和窗前。除了他有課的那三個多小時之外,我看見他都在用李福壽的蘭竹筆畫有飛鳥的風景水墨畫。我以為那時期買不到油畫顏色,林先生才只能用毛筆和墨代替油畫顏料。

香港大山文化出版社出版的
《柳和清藏林風眠作品集》畫冊
(《柳和清藏林風眠作品集》)
殊不知林先生早在抗日戰爭的三十年代,就請教過在北京齊白石大師,去藝專教學時,早已練就了一手白石大師的上等筆法墨法精髓。此畫冊的近百幅作品中,有九圖人體帶布景及靜物的綫描畫,單純的幾根綫條,不多不少,恰到好處,把人體的柔美及靈動,表現得淋漓盡致。在中國畫來講,這種綫條能把人體表現得如此柔美靈動,是最上乘的中國畫技法。但國畫中沒有人體畫。我把它和畢加索與馬蒂斯相比,這兩位大師的綫描,條條不及我們林先生的高明。

林先生苦苦的經營了六十餘年的筆墨,又有白石大師的先導,並且林先生還在巴黎、德國進修了六年的人體素描基礎訓練,這才有今日收穫。這都是我們後學的典範。林先生的人品,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冊中作品橫跨數十年,精品是多數,還有鍛煉筆法時期的作品。讓我們知道他的精作是怎樣一步步地走過來的,這是一位傑出大家所應有的成功過程。

因為林先生沒有把那些作品丟棄,而是把它送給和清先生保存,使我們後輩都知道一個畫家一步步艱苦的腳印,大師不是天生的,而是一步步苦練出來的。我們這些後輩自己認為畫得好的,就把它示人,畫得不成功的便把它拋入字紙簍或燒掉,生怕給人看見,林先生的大師級學生吳冠中也是如此處理的,生怕給後人看見不成功的作品,把大師頭銜丟了。由於吳先生的舉動,所以看見林先生這些天真活潑的年輕作品,有的畫師竟把它冤枉成偽作,甚至把些精粹的也牽連在內。這樣輕率而不負責的品評,我是不以為然的。

如果哪位仍然以為這些畫是偽作,不妨在此特邀大家面對面和和氣氣的開次研討會,研究研究。看看誰的觀點正確!

2010年陳佩秋讀此畫集有感並記

文﹕陳佩秋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
上海中國畫院畫師